深入地底20米的宋皇臺站在建造過程中多次發現古蹟,其車站設計亦充滿古蹟和藝術特色。 在車站大堂層,港鐵在入閘後的位置預留了2個大型展櫃,展示工程期間發堀的文物。 宋皇臺站古井2025 由於有關文物尚在整理,展櫃暫未開放,相信要留待開站當日才有機會欣賞。
- 余小朋友則表示,喜歡「水管」和「褐釉香爐」,而張小朋友和兩名林小朋友對整個展覽都感到滿意。
- 車站設計上採用不同考古元素,港鐵會於車站大堂將預留兩個大型展櫃,目前正與古蹟辦商討,展出建造車站期間發掘的香爐、青瓷壺等宋元文物,料展櫃將於通車當日正式開放予市民觀賞。
- 古蹟办表示,展柜内将展出名为“圣山遗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的展览,展出超过400件出土文物,主要是宋代的货币、陶瓷器和建筑构件,亦包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日常用品,通车当日市民便可观赏文物。
- 港鐵於2020年12月提出以興建一條橫跨宋皇臺道的天橋連接北帝街,取代行人隧道方案。
- 宋皇臺站的月台還設有藝術品《大地陶詞》,由本地陶藝家黃麗貞創作。
- 宋皇臺站閘內有將兩個分別長七米及十五米的展櫃展示建站期間發掘的歷史文物。
- 為10萬名師生供飯的午膳供應商「活力午餐」曾暫停兩天供應,於上周三(2月22日)恢復服務,其隸屬的大家樂集團早前曾稱,考慮到人手安排和產能負荷,決定不會向個別中學提出續約。
其他出土文物已預留兩個展櫃,同位於付費範圍,港鐵仍與古蹟辦商討安排,料27日起可展示。 宋皇臺站古井 現場所見,宋皇臺站將設有兩個展櫃展示出土文物,港鐵稱通車當日市民就可觀賞。 至於「J2古井」,港鐵表示,該站的頂蓋設計已修改,並加建混凝土井槽,其底板日後可更換為透明底板,日後乘客可在站內仰望古井的底部;不過具體安排仍需視乎之後古井如何重置。 2014年4月21日,明報報道有工人在此站近宋皇臺公園位置發現南宋時期方形石井,包括6個古井及幾千件文物,當中有陶瓷器碎片、錢幣及鐵塊等。
宋皇臺站古井: 時間:2021-06-10 20:58:23來源:大公報
但在2007年7月的運輸及房屋局的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此站(當時稱為土瓜灣站)及土瓜灣站(當時稱為馬頭圍站)。 因應啟德發展計劃中可能興建大型體育場館,預計此站將會成為體育場館的重要交通配套。 C出口原計劃以行人隧道接駁至北帝街,但受發現古蹟影響臨時擱置興建,並計劃以行人天橋取代,該行人天橋預計於2023年動工,目標在2026年竣工;而A、D出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內。 一號月台三號車門對出的藝術品名為《大地陶詞》,由本地陶藝家黃麗貞創作,她以當代手法呈現宋代美學,利用陶瓷浮雕重新詮釋宋代的畫作,展示季節更替和日夜輪轉的美景,並以陶瓷塑造日與夜、春季與冬季的景象,點綴月台的柱身。
港灣$7.2或以下$0.5成人49順天邨↔九龍城碼頭$3.9以上$0.5成人$3.9$0.3優惠細則撮要: 1. 港鐵於2020年12月提出以興建一條橫跨宋皇臺道的天橋連接北帝街,取代行人隧道方案。 其中一個建議為天橋直接由車站大堂連貫北帝街,技術可行性較低,需時五至六年;另一方案中的天橋只連接將於通車時啟用的地面行人通道,不直通車站大堂,則需時四至五年。 屯馬綫通車慶祝典禮於2021年6月26日上午在宋皇臺站內大堂舉行,同日大堂預留兩個文物展櫃亦正式揭幕,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港鐵非執行主席歐陽伯權負責主持。
宋皇臺站古井: 九龍城商戶投訴鐵路工程影響收入
2007年發表的合併方案將馬頭角站分拆,重設土瓜灣和馬頭圍站兩站,當時沙中綫仍是擬沿土瓜灣道地底興建。 合併方案中的土瓜灣站預期使用量仍屬偏低,但因啟德發展計劃中可能興建大型體育場館,故有關方面仍然希望於土瓜灣一帶分設兩站。 然而土瓜灣站的設立有可能影響到體育場館的人流管制安排,因此,土瓜灣站興建細節仍會受該計劃影響。 九鐵慮及即使在啟德發展後,土瓜灣站使用量仍會偏低,故提出將土瓜灣及馬頭圍站合而為一,成為馬頭角站。 宋皇臺站古井 至於J2古井,古蹟辦指,待宋皇臺公園設計落實後,可把混凝土底板更換為透明底板,讓乘客可在車站大堂仰望觀賞J2井之底部。 2017年11月27日,政府宣布此站將定名為宋皇臺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歷任教育評議會主席/副主席、教育評議會教育基金主席、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中學校長。 當時名士陳伯陶、賴際熙,商人李瑞琴和港大校長等奔走遊説,倡議保育有千年歴史的「宋行宮故址」,終於港督同意改變該區的發展規劃 ,劃出地段保留聖山所在的宋王臺範圍。 宋皇臺站古井2025 香港多花崗石,屬優質建築石材,故打石行業普遍,如九龍寨城背倚白鶴山西南山麓的侯王古廟,附近「石屋家園亅即有石廠遺跡。清末,宋王臺周圍亦因盜採石材,對古蹟造成威脅。 臨安的杭州灣與香港的九龍灣,俱是交織歷史的沉澱與對接世界的灘頭。
宋皇臺站古井: 屯馬線新站實測介紹│宋皇臺站最多嘢玩最多嘢睇? | 車站附近必去景點📷
2000年政府發表《鐵路發展策略2000》,首次提出沙田至 中環綫的概念,九龍灣填海區南的車站正式命名為土瓜灣站。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2022年3月,港鐵向九龍城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提交文件,表示現正進行行人天橋的設計工作,工程預計於 2023年動工建造,目標在2026年竣工。 宋皇臺站古井2025 宋皇臺站古井2025 除三個隨同宋皇臺站通車而開放的出口外,車站原設計中尚有一個接駁至北帝街的行人隧道出入口(C出口)。 由於車站附近宋元遺蹟需要原址保留,導致整條行人隧道的走綫受到嚴重影響,需要另覓替代路綫,故未有隨同車站一併興建,暫時以臨時地面通道代替。 而車站的地面出入口原設有玻璃,以讓天然光射進出入口內,惟由於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未啟用的宋皇臺站亦被破壞,港鐵其後以鐵皮遮蓋原玻璃位置,並在鐵皮髹上代表車站的黃色,及印上車站的名稱(當中其中文站名為書法字)。
宋皇臺站古井: 【率先睇】宋皇臺站揉合考古元素展示出土文物 連接出口行約5分鐘到九龍城
由宋皇臺站乘列車約2分鐘可抵達土瓜灣站,由於馬頭圍道密度高,地底空間有限,車站採單側式月台,底層月台往烏溪沙,上層月台往屯門;4個出口分別連接土瓜灣街市、樂民新村等。 古蹟辦回覆查詢稱,宋皇臺站將展出逾400件出土文物,主要是宋代貨幣、陶瓷器和建築構件,亦包括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日常用品,文物復修和維護由古蹟辦現有資源應付。 宋皇臺站古井2025 至於土瓜灣站則以湖水藍為主色,由於地下空間有限,車站採用單邊月台設計,兩個月台會設於不同層,與宋皇臺站相距車程約2分鐘。 車站大堂裝飾則邀請過百位土瓜灣街坊參與創作,每人分享一件個人物件,與乘客分享「家」的故事。 鐵路政策關注組織「火車未到站」始創人紀俊安亦認為,宋皇臺站C出口的情況不理想,又期望當局能與古蹟辦加快效率,盡快完成古井文物展示的工程。
宋皇臺站古井: 紅磡站新月台本月20日啟用 東鐵綫乘客要上落電梯轉乘西鐵綫
宋皇臺站一帶在宋元時期已有人居住,車站在建造期間有大量文物出土,故車站的設計融入考古元素。 宋皇臺站古井 日後大堂將設展櫃展示該些出土文物,港鐵正與古物古蹟辦事處商討有關展出的安排。 同時,為預留彈性處理宋元時期古井及連接的引水槽,港鐵決定將文物在車站上方原址重置,車站大堂部分天花將換成透明底板,以便乘客在大堂觀賞古井的底部。 宋皇臺站在建造期間,發現宋元時代古井等文物,車站將設兩個展櫃展示有關出土文物,市民在通車當日就可參觀。 古井位置為混凝土井槽,位於站內天花,日後或會換為透明底板,乘客置身車站內,可仰望古井的底部。
宋皇臺站古井: 通車前慶祝典禮
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工地早年發掘出宋元古井的文物和遺跡,而根據港鐵在2017年公開最終考古報告,宋皇臺站車站內將會設置展櫃供古蹟辦展示在考古工作區發現的文物,裝飾和藝術設計亦以圖像方式展示來凸顯地區歷史。 近日港鐵發布了屯馬線三個車站包括宋皇臺站的站內圖片,不過有網民指出,相中並未見到港鐵當年強調會加入的「考古元素」,質疑文物「去咗邊」同時,亦認為即使真的有設置展示櫃,其規模亦無法與台北捷運北門站的同類文物陳列相比。 港鐵指車站開放日吸引超過3,000名市民到場參觀,當中包括約400名應港鐵邀請來自地區及非政府組織團體人士。 除了體驗車站新設施外,參觀人士透過站內的介紹,觀賞及認識更多關於宋皇臺地區的歷史及車站藝術-《大地陶詞》的故事。 開放日分為六個參觀時段,每個時段有兩百張入場券,每張券可供四位市民入場。
宋皇臺站古井: 港鐵車站文物展覽
其中一個出入口通往九龍城,由車務大堂到南角道有約五分鐘步程,有上落斜路。 宋皇臺站古井2025 港鐵公司車站事務經理胡棨灝表示,宋皇臺站三個出入口,分別是A、B及D出口,而C出入口走線設計須視乎考古工作結果而定,因此該出入口仍處於計畫階段。 運輸署計劃屯馬線全通後刪減巴士線,其中建議約6個月後取消來往鑽石山站至九龍站的九巴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