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的甲狀腺疾病以甲狀腺腫大來表現,大致上可區分成瀰漫性和結節性腫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疾病大多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的疾病有囊瘤、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大部份的結節性甲狀腺腫瘤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 李明依最近上節目表示,2018年前檢查出一顆0.6公分的結節,但當時沒有什麼不對勁,便不以為意,只是後來經常嗆到,就連喝水、說話都會嗆咳,決定到醫院檢查,經檢查診斷發現結節竟已長成了惡性腫瘤,確診是甲狀腺癌! 若是壓力或心理因素造成,改善方式需要透過心理諮詢、放鬆運動,甚至是一些精神用藥,才比較能夠獲得改善。 所以相比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給人的感覺比較刺激、強烈,會覺得喉嚨有種刺痛感、酸蝕感,很像喝了一杯醋不小心嗆到的疼痛感。
- 時常覺得喉嚨不舒服、卡痰,要清一清喉嚨才舒服點,是一種病嗎?
- 喉嚨緊十分常見,有部分人經常喉嚨緊,有些人偶爾發作,對有些人來說,這個症狀就像惡夢一樣陰魂不散。
- 其實這類功能性腸道疾病,都會有這樣的特性,也就是時好時壞。
- 甲狀腺功能必須藉由症狀及抽血檢驗得知,而甲狀腺腫瘤的檢查則是以超音波和細針抽吸細胞抹片檢查最為方便與快速,建議合併頸部淋巴結檢查以及聲帶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惡性腫瘤問題。
- 還有不少病人宣稱他們聽親朋好友提及新竹醫院耳鼻喉科的葉醫師最會看這種病,更有開業醫同道熱心地(無奈地?)介紹此類病患給我。
因為食道最上端靠近喉嚨部分,與左側甲狀腺相貼近,有時左側深部的甲狀腺病變在脖子外觀並不會有明顯隆起,因此若不是使用超音波檢查是無法發現此處病變,尤其超過1公分貼近食道的腫瘤一般就可能造成卡卡的症狀。 而如果是食道、下咽長了腫瘤,除了會感覺喉嚨腫脹之外,也會有吞嚥困難的症狀。 尤其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如果覺得吞東西變困難,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做檢查。 張鈞鎧醫師指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成因大致可分為「葛雷夫茲氏病」、「甲狀腺炎」、「毒性結節」等3大因素。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該看哪科?出現4症狀就有罹癌可能
醫生固然「應該」依The Oath of Hippocrates的「我思」來「要」,然而「實際上」卻往往放任自身的「欲求能力」恣意奔馳,更復充份發揮其特有之「思維能力」來為其「要」強加辨解。 「制度」之所以可貴之處即在於其能夠形成一種「必然」,這個制度下呈現的「必然」,使得「實然」能夠更趨近於「應然」,也讓「應然」有真正落實為「實然」的可能。 一般來說,手術約需二至三小時;手術後,傷口會被縫合,病人需被觀察一至二小時,至病況穩定後,才回到病房休息。
- 巴士、地鐵上偶爾都會聽到有人清喉嚨的聲音,旁人感覺是無傷大雅的事,對當事人來說卻可能是陰魂不散的困擾。
-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逆流至食道,產生胸口灼熱、火燒心或酸液逆流等症狀;伴隨著胸口灼熱,火燒心也可能導致喉嚨緊繃。
- 另一種治療方式是手術去除甲狀腺,此方式可用於甲狀腺腫大嚴重或甲狀腺癌的患者。
-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是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相反的疾病,是指甲狀腺無法分泌足夠的甲狀腺激素。
-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稍不謹慎就可能使健康狀態亮紅燈,導致內分泌失調,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
張鈞鎧醫師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有7大典型症狀,經常容易混淆。 由於甲狀腺賀爾蒙分泌對於人體各部位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並非所有甲亢患者在臨床症狀都相同,只要出現下列症狀其中2至3項,且發生時間長達1個月以上,就應就醫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診斷、釐清病因,較有保障。 如果軟式內視鏡檢查無異狀,但藥物治療沒有改善,就建議以頸部超音波檢查,以排除甲狀腺深部腫瘤、結節與囊腫。 還有一位因喉嚨異物感持續半年就診,患者併有聲音沙啞、咳濃痰、鼻塞等症狀,檢查後發現同時有慢性鼻竇炎及聲帶節結,詳細討論後先治療慢性鼻竇炎,手術後除了症狀改善,也發現患者清喉嚨次數減少,聲音沙啞改善,持續追蹤後聲帶節結狀況也消失。 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的疾病,約佔所有頸部腫瘤的一半,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治療
但因為上述兩種原因的患者眾多,所以也常發現同時合併兩種狀況的病患,必須同時治療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 甲狀腺中毒危象(thyroid storm),又稱「甲狀腺風暴」,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極端臨床表現,其原因是因大量的甲狀腺素短時間內釋放到體內所致。 當甲狀腺亢進患者過度勞累、精神受刺激、接受各種外科手術、外傷、細菌感染或併發糖尿病時,便可能爆發甲狀腺中毒危象。 甲狀腺中毒危象通常來的快速且劇烈,可能的表現症狀為體溫超過39度且伴隨脈搏跳動急促、噁心、腹瀉或肝腫大、黃疸、煩躁不安、全身顫抖等。 若無適當的救護,患者可能會發生精神錯亂、昏迷、心律不整或心衰竭而死亡。
王俞鈞醫師分享,一位患者因喉嚨卡卡持續數月,原以為是魚刺卡在喉嚨裡,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左側舌根有腫塊,經過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已是口咽癌第四期。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2025 由於口咽癌最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且早期不易發現,若發現身體異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才會有相對好的預後。 首先困擾醫師的是此類病患本身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麼樣的不舒服?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王文弘說,甲狀腺癌屬乳突癌,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有結節的問題,建議3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體檢時可加做甲狀腺超音波檢查,若發現問題盡快治療。 他提到,只要45歲以下預後效果都不錯,若腫瘤不到2公分,只需要拿掉一邊甲狀腺,可免去終身服用荷爾蒙之苦。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早期發現甲狀腺惡性腫瘤並切除,是改善預後極重要的課題,但許多觀念傳統者會將手術視為「割喉」,不願接受治療。 因此,近年來醫學上發展出許多解決方法,縮短頸部傷口,甚至不在頸部劃刀,由腋下、乳暈、口腔3處取而代之,而手術方式又分為內視鏡與達文西2種。 慢性咽喉炎通常是慢性扁桃腺發炎、過度使用,或是咽喉受傷造成的。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逆流至食道,產生胸口灼熱、火燒心或酸液逆流等症狀;伴隨著胸口灼熱,火燒心也可能導致喉嚨緊繃。 困難的是,在這些原因一直沒有準確的測量工具可以來鑑別診斷。 一般檢查是可以透過咽喉鏡、胃鏡、食道壓力檢測、24小時酸鹼監測來進一步確認;但也不是百分之百一定可以檢查出根源。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2025 王文弘提到,甲狀腺癌好發於20~45歲的青壯年族群,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有研究顯示,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病患,有較高的發病機率,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爆炸,當地居民許多都在多年後確診甲狀腺癌。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喉嚨緊有多常見?
而這種情形除了感冒之外,其實還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的解決。 人們在生活中一旦出現咽喉不適感,可透過以下方式來加以鑑別:可以用手去觸控一下甲狀軟骨下端,看有沒有明顯的腫大或者是壓痛。 另外,甲狀腺結節具有隱匿性,發展緩慢的特點,因此多數患者在患病時不容易發現症狀,也多不會有區域性疼痛等異常感覺。 要提醒的是,除了需慎防海帶、紫菜、深海魚類等海產類食物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碘外,日常飲食中常見的優酪乳、牛奶等乳製品,更容易被患者所忽略的隱藏高碘食物。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白飯、糙米熱量一樣?高敏敏揭真相 建議吃4種米取代白米,降低代謝疾病與癌症機率
飲食上可以採用類似胃食道逆流的飲食選擇,例如睡前2~3小時禁食,盡量避免巧克力、辛辣食物、碳酸飲料、高脂肪食物、茶和咖啡;還要避免香菸和酒精。 這類的患者因為喉嚨其實是健康的,所以不管看多少耳鼻喉科都找不出原因,因為找不出原因所以壓力更大,症狀更明顯;建議如果一直檢查不出器官的問題,可以尋求神經科、精神科來解決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 甲狀腺結節出現疼痛,首先要明確瞭解甲狀腺疼痛的原因以及疼痛出現時伴隨的其他症狀,比較常見的如有沒有頭痛、發熱、出汗、心悸等全身性不適症狀。 另外一種情況可能甲狀腺發生迅速增大、迅速生長的情況,這也是甲狀腺惡性腫瘤病變常見的一種特性。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絕大多數喉嚨卡卡,都是「慢性咽喉發炎」
而張鈞鎧醫師也分享臨床經驗中曾碰過的相關案例,藉此提醒大家。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2025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鈞鎧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賀爾蒙過度分泌,造成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 由於甲狀腺賀爾蒙與人體內分泌及新陳代謝速率有關,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從頭到腳全身各部位都可能深受其害。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甲狀腺惡性腫瘤需作切除
喉球症本身雖然不會引起嚴重問題,但不少病人會因為覺得不適而反覆去「清喉嚨」,這動作會令咽喉變得更加腫脹,異物感持續惡化,症狀與發病初期的咽喉癌、食道癌非常相似,因此一般都會建議先透過內窺鏡檢查排除這些病因。 若發現此處問題,一般會建議先以超音波導引做抽吸切片,若結果為惡性腫瘤,需要做甲狀腺切除手術,若為良性腫瘤但這種卡卡症狀長期困擾患者,可以考慮接受甲狀腺微創消融手術。 而鼻過敏、鼻竇炎造成鼻水或鼻竇分泌物,倒流到咽喉所引發的吞嚥異物感,這種情況常常會合併咳嗽症狀,尤其是平躺睡覺更容易發生。 上述2種原因的患者眾多,也常發現同時合併2種狀況的病患,必須同時治療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面對喉嚨卡卡等問題,首先還是須經醫師專業診斷,不同疾病會有不同治療方式。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喉嚨常有「東西」極困擾
謝名宗補充,這類病人還有一點非常複雜的,就是有時候異物感可能是胃酸逆流造成的,但有時候可能又是心理因素或壓力造成;這也導致藥物的效果更加不明確,一下子藥物能夠改善,但很快的效果似乎又變差。 王俞鈞醫師說明,診斷時會先了解症狀,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及菸酒檳榔使用狀況等,除了基本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 醫師強調患者身上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治療方式會因應不同疾病,適當地作轉介。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2025 主持人鄭弘儀日前公開在談話節目上說出自己的近況時表示,因為1個月大概有20幾場應酬,總是會喝酒似乎對身體造成傷害,因喉嚨不舒服、經常咳嗽、清喉嚨,讓他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罹患喉癌。 不過醫師提醒,經常喝烈酒,而且又有喉嚨卡卡的異物感,要小心的是胃食道逆流和食道癌,酒精是「穿腸毒藥」,小口淺酌一樣會造成傷害。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喉嚨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前面提到此症的原因不明,病因可能是上述三類之一或其組合。 同樣地,也不可因確認診斷出明顯的局部器質性病變之後,就忽略了可能伴隨著病患的心理因素,仍須給予綜合性的全人關懷才不致淪為「見『病』不見『人』」。 吾人須知缺乏對全體的觀照所診斷出的病變不過是片面的;同樣地,缺乏對局部病變的深入鑑別診斷所瞭解到的全體也是虛妄不實的。
過敏:食物或其他過敏反應可能會導致喉嚨卡卡的或喉嚨緊縮;接觸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活化,分泌化學物質來對抗過敏原,喉嚨緊是其中可能的症狀之一,其他過敏症狀包含流鼻水、鼻子癢或流眼淚。 喉嚨緊十分常見,有部分人經常喉嚨緊,有些人偶爾發作,對有些人來說,這個症狀就像惡夢一樣陰魂不散。 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生喉嚨緊的症狀,不過只要避免風險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甲狀腺促進激素TSH檢查:當甲狀腺分泌過量時,則腦下垂體原本分泌的TSH,會受到抑制,使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所測出的血中TSH偏低。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2025 不過這類狀況,通常平常的時候就可以看出有貧血的問題,而治療貧血、補充足夠的鐵質之後,自然就不會再覺得喉嚨卡卡了。
慢性咽炎:這類病患可能因反覆感冒、工作環境不佳、本身煙酒習性等因素而致咽部粘膜發炎產生分泌物,又因此而作出吞口水動作想減輕不適感,反而使咽喉更為乾澀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部份個案的大部份甲狀腺被切除,病人在術後偶爾會出現間竭性的副甲狀腺功能低下,譏致血鈣降低,出現手腳麻痺及肌肉痙攣等現象。 甲狀腺切除手術,主要於頸的中下部切個傷口,把中間的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小心的剖開至甲狀腺而切除甲狀腺。 他提醒,如果講話容易沙啞,或是講話容易累、說一會兒就感到喉嚨有「被掐住」感時,都要小心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喉嚨傷害。 若是因為過敏引起喉嚨緊繃,請在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前(如:過敏性休克 Anaphylaxis ),前往急診室診察,儘管症狀看似有緩和的跡象也請務必一定要告知醫師。 感染:扁桃腺發炎及鏈球菌咽喉炎都會使喉嚨緊緊的,其他喉嚨發炎的症狀包含發燒、吞嚥困難、耳朵痛、頭痛或失聲。
若以上的方法未能解決初期喉嚨痛,亦可服食成藥,如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 Ibuprofen 、 Naproxen )。 不過建議購買前,諮詢藥劑師,並遵循藥盒或藥劑師指示用藥。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病原體感染引起,病原體透過淋巴液、血液的擴散或直接入侵咽喉上皮組織,令喉嚨受感染,而產生發炎、腫大,最嚴重可致含膿。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健康情報
(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鼻涕倒流:感冒、鼻竇炎或鼻子過敏都可能會使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喉嚨後部,這會刺激喉嚨,讓人感覺喉嚨後部有個腫塊。 謝名宗也提到,在門診遇到不少民眾都會說,最近異物感有改善,但也會有人說最近異物感惡化。 其實這類功能性腸道疾病,都會有這樣的特性,也就是時好時壞。 這也是前面所說的,為什麼用藥成效很難評估,因為其中心理成分占了不少,如果心理因素無法改善,有時候用藥效果會變得非常差。 胃腸肝膽科醫師謝名宗指出,喉嚨異物感不僅惱人,對醫師也非常具有挑戰性,挑戰在於可能診斷不清,以及用藥成效難以評估。
除此之外,飯後至少三小時才躺下,維持健康的體重也能改善症狀。 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異常腫大的情形,喉嚨緊是甲狀腺腫的症狀之一,其他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吞嚥困難,以及頸部及喉嚨前部腫脹。 一般早期病人無甚徵狀,腫塊大可有氣管及食道之壓迫癥狀,如呼吸不暢,吞咽困難。
甲狀腺喉嚨異物感: 常見症狀自我檢測
早期的癌在臨床上很難與良性腫瘤區別,繼而發展出現頸淋巴結腫大轉移;並可出現壓迫症狀,甚而出現遠處轉移可至骨、肺、腦等處。 此外,傳統手術也可透過具10倍放大視野的達文西手臂進行,只會在腋下留下6~7公分的傷口,但並非所有病灶均適用,對於BMI大於30、腫瘤靠近喉返神經、腫瘤大於5公分、先前接受過甲狀腺手術或頸部有疤者,都不是適合對象。 而近2年來推行的經口內視鏡切除手術,則是完全不會在表面留疤,缺點為術前消毒不完全,可能會造成傷口感染。 自律神經失調比較特別,因為焦慮、憂鬱、壓力大,造成神經傳導出現問題,變得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