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淬煉一杯威士忌一樣,將生命故事也淬煉成一部電影,並引起觀眾的共鳴與體會? 今天我們帶上「蘇格登1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與許承傑聊聊《孤味》的創作之旅。 英文片名《Little Big Women》,其實是取自知名文學小婦人《Little Women》,之所以在中間多加一個「Big」,是因為許承傑認為,這部電影除了有女主角的故事,三個女兒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時,有小女人的一面,也有堅強的一面。 本來就有計畫將外婆故事拍成短片,在許承傑見到她身體漸漸衰弱後過世,決定把對她的情感用影像記憶下來,原本考慮拍成長片,但最終決定擷取部份故事,用30分鐘的短片,拍攝出外婆默默為家庭付出的精神。 台灣電影《孤味》導演許承傑在電影初期籌備過程,曾與友人閒聊,沒想到友人隨口說:「你找徐若瑄來演,我就給你500萬!」沒想到徐若瑄不僅答應參演,還擔任監製,她還說自己願意為電影全力以赴:「自己有許多人生經驗,很多關於女人的角度都可以參與在其中!」真誠的態度令導演十分感動。 因此,他去回想外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麼,遂想起多年前外公過世時,外婆與外公的情人「蔡阿姨」一起舉辦告白式的過程;那一刻,他看見外婆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一個妻子的許多內在掙扎與自我和解,而這就是《孤味》的故事。
- 長江後浪推前浪,陳嫦芬之子許承傑導演畢業自清大工科系,但他沒有去竹科當工程師,而是勇敢踏入從未接觸的電影領域,後來由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董事長替他撰寫申請紐約大學的推薦函,才讓許承傑踏上電影這條道路。
- 3年過去,這部耗資4,000萬元的電影,已入圍第57屆金馬獎6項大獎,並且參展香港、釜山、東京等國際影展。
- 許承傑沒想到的是,這個源自於自己生命故事、預算有限的短片,竟然引起廣大鄉親的共鳴,甚至被國際的影人看見。
- 他稱媽媽的另一半「伯父」,稱爸爸的另一半「阿姨」,雙邊家庭都對他十分關愛,但他仍得學習與無血緣的親密家人互動,在「家庭」與「非家庭」之間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
- 這部賺人熱淚的電影,最早是許承傑在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的畢業作品,當時的《孤味》還只是一部半個多小時的短片。
- 《孤味》裡的情感、罣礙、深情,來自於人與人、家與家的關係解構又再重組,而過去30年,許承傑一直在練習與這樣的狀態共處。
《孤味》的確像是人生劇展的故事,但對許承傑而言,故事談的是他所親身經歷的人生,更是不少台灣家庭有過的日常。 《孤味》裡的情感、罣礙、深情,來自於人與人、家與家的關係解構又再重組,而過去30年,許承傑一直在練習與這樣的狀態共處。 她說:「自己有許多人生經驗,很多關於女人的角度都可以參與在其中!」她的態度真誠又負責,導演感動地說:「第一次見V姐的時候就被她收服了,無論是現場或幕後,她都幫我們非常多!」 《孤味》將在11月6日在台上映。
許承傑: 事過境遷 阿嬤還能與外公情人打麻將
入圍金馬獎 6 項大獎,並入選韓國釜山影展、東京國際影展、香港電影節開幕片的《孤味》,可以說是 2020 年最有台灣味的國片,也是許承傑導演首部賺人熱淚的長片作品;片中不僅潛藏著導演的家族故事,更隱含他對生命經歷的思索。 許承傑2025 現年34歲的新生代導演許承傑,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孤味》,在今年電影金馬獎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等六項提名,上映兩周已創下4700萬元票房。 《孤味》主題是橫跨老中青三代台灣女性的家庭故事,而導演許承傑的母親就是昔日外商投資銀行四大天后之一的陳嫦芬。 入圍金馬獎6項大獎,並入選韓國釜山影展、東京國際影展、香港電影節開幕片的《孤味》,可以說是2020年最有台灣味的國片,也是許承傑導演首部賺人熱淚的長片作品;片中不僅潛藏著導演的家族故事,更隱含他對生命經歷的思索。 許承傑 《孤味》之所以如此動人,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電影取自許承傑導演的生命經驗,當初電影本是導演於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的畢業作品,因後製資金不夠,因此需要仰賴群眾募資的幫忙,導演坦言當初所有事都自己一手包辦,過程艱辛,而他也從沒有想將電影拍成長片的念頭。 這樣的過程正如一部電影的製作,看似許承傑將外婆的故事改編搬上大螢幕,但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導演以敏銳的感知力,將自身生命經歷與觀點揉合再造,轉化為一部充滿領悟與療癒的作品。
- 在人生首部長片作品屢獲佳績後,許承傑的下一步計畫,仍是持續尋找創作靈感,希望能將片刻的生命經驗、淬煉轉化成為觸動人心的作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豐富可能。
- 那些我們早已熟知的「丈夫外遇,女性自強」情節,在《孤味》中卻更顯細膩,以三代同堂的女性圖像,勾勒出一個平凡如你我的家庭日常,對「死亡」議題的舉重若輕,不落俗套地呈現家人間的爭吵與和解,「愛」永遠是最具共鳴的電影語言。
- 2002年5月,許效舜與家族成員離開三立電視、跳槽MUCH TV,投入MUCH TV午間時段節目《台灣樂麗屋》;然而同年10月《台灣樂麗屋》停播,「石頭家族」往後因此缺乏固定舞台。
- 獲邀為2020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片、釜山影展亞洲之窗單元、東京影展世界焦點單元,並在同年度金馬獎獲得多項提名,包括最佳新導演、改編劇本、原創配樂、原創歌曲、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女主角獎等六項入圍。
- 許效舜成名前期由王偉忠大力相助,至「石頭家族」成立前,許已成為獨當一面的諧星與主持人。
- 信仰電影,亦是「金馬57」無論內外政局或疫情之下,能一直在「前往明天的路上」行進動力。
- 過去3年拍攝《孤味》,他有機會回頭看看成長的來時路,發現青春時期的各種困頓就像沙漏通過瓶頸時過了關,過程中除了父母之外,有重組家庭裡的伯父和阿姨,有曾經陪他談心的叔叔王浩威醫師,有曾經讓他借住家裡與他談心的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這些長輩都曾是支持過他的力量。
許承傑回憶,在這場喪禮結束,家族風暴也告一段落後,住在台北的蔡阿姨每年都會回台南祭拜外公。 許承傑2025 「對外婆來說,這個女生年紀跟她差這麼遠(跟許承傑大阿姨同年),也不是破壞他們婚姻的人。阿嬤說,『你來台南,如果要省錢,要不要住我這裡,有空房間』,後來他們還可以一起打麻將」。 《孤味》(英語:Little Big Women)是2020年臺灣劇情片,由知名女星徐若瑄出資並監製。
許承傑: 電影資訊
此片描述台南餐廳老闆林秀英(陳淑芳飾)在丈夫無預警離開後,一心一意地拉拔女兒長大;不料在事業有成後,某一天接到丈夫的死訊,她才發覺原來幾十年來陪在老伴身邊的還有另一個女人蔡阿姨(短片由方文琳飾演)。 接連幾天的喪禮,鏡頭描繪著年過六旬的女主人如何面對陪伴丈夫多年卻素未謀面的年輕女子,內心複雜的情緒貫穿著整部片的敘事與氛圍。 紐約大學的電影訓練扎實,學生被要求每週用不同的類型說同一個故事,有時是科幻片,有時是喜劇,他也曾經對於 007、超級英雄等類型電影十分著迷。 然而直到要拍畢業作品,教授才提醒他,「類型的東西誰都可以拍,為什麼要你來拍?你要想的是,什麼樣的小東西會讓你一直記得?什麼跟你的連結最深?」那一年,正逢許承傑的外婆過世,他想起了親近的家人,於是《孤味》的概念浮現。 生長在台灣,於清華大學獲得系統工程理工學位,從事動畫劇本編劇的工作之後,發現自己最大的熱忱依舊是拍電影,因此決定到紐約大學新加坡分校深造,取得電影製作研究所的藝術碩士學位。 其於2014 年受邀至柏林影展旗下「東京天才訓練營」研習,並於 2015 年參與京都電影人研習營。
大學就讀清大工科系, 畢業後不像大部分的同學紛紛當起工程師,他先到誠品書店擔任創辦人吳清友的特助,並靠著吳清友的推薦信遠渡重洋到紐約大學就讀電影研究所。 紐約大學不收電影科班背景的學生,他的同學裡有賭城的發牌員、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還有尼泊爾的導遊,「他們就要收這種怪里怪氣的人,因為他們要看你的這些背景可以寫出什麼東西,」許承傑半開玩笑地說。 許承傑具有豐富的國際製作經驗,曾在南韓、日本、尼泊爾、新加坡、台北等地參與超過 20 多部短片製作。 就像蘇格蘭女性調酒大師Maureen Robinson創作首席優雅之作「蘇格登1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其背後的純熟技藝,正如導演製作電影一般,來自於沉醉的探索與執著,創造豐富與講究。 在人生首部長片作品屢獲佳績後,許承傑的下一步計畫,仍是持續尋找創作靈感,希望能將片刻的生命經驗、淬煉轉化成為觸動人心的作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豐富可能。
許承傑: 作品
儘管大學非電影科班出身,但憑藉一股對電影的熱情,許承傑在清大畢業後勇敢遠赴異鄉學電影。 在紐約大學的訓練下,許承傑的片場有別於台灣普遍的拍片生態,對於資源的節省與掌握非常嚴謹。 由於預算限制,《孤味》整部片都是單機拍攝,且總是準時收工,嚴守不讓劇組超時工作的原則。 在金馬影展主辦單位的觀眾票選排行榜上,截至18日孤味已經衝上第一名。
許承傑: 威士忌
多虧導演當初的決定,有了當初踏出舒適圈的勇氣,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孤味》。 那些我們早已熟知的「丈夫外遇,女性自強」情節,在《孤味》中卻更顯細膩,以三代同堂的女性圖像,勾勒出一個平凡如你我的家庭日常,對「死亡」議題的舉重若輕,不落俗套地呈現家人間的爭吵與和解,「愛」永遠是最具共鳴的電影語言。 結局裡秀英嬤放下對「孤一味」的堅持,一切愛恨情仇,頓時雲淡風輕,車中的一曲高歌,才是真正的「再會啦無緣的心愛的人」。 曾以短片《龍蝦小孩》獲2016年洛杉磯亞太影展金軸獎;短片《孤味》入選2017年學生奧斯卡劇情類決賽。 許承傑 首部同名劇情長片《孤味》被選為2020年香港電影節開幕片,並入選釜山、東京等國際影展。 許承傑2025 3年過去,這部耗資4,000萬元的電影,已入圍第57屆金馬獎6項大獎,並且參展香港、釜山、東京等國際影展。
許承傑: 導演作品
這項殊榮當時在紐約大學的台灣人圈子轟動一時,也是後來他有意將30分鐘短片改拍為劇情長片的重要動力,加上在短片中同樣飾演阿嬤的本片女主角陳淑芳,也在旁推了一把,促成了後來這部片長兩小時的劇情片問世。 許承傑2025 理工背景的許承傑在退伍後,曾在誠品集團工作一年,後來決定追求興趣及夢想,申請到美國紐約大學(NYU)的電影製作研究所,是為期三年的碩士課程,而他在2017年製作的同名30分鐘短片《孤味》,就是在NYU的畢業作品,並於2018年在公視播出。 例如,有些人認為阿公最後出現在車上是因為心裡還是最愛女主角,但其實電影真正的設定就只是,女主角終於放下所以也願意接受老年樣子的丈夫。 雖然觀眾有時候會「超譯」情節,但許承傑認為這也是電影之於閱讀最大的奧妙之處。 但如果要改編成電影,劇情上就必須做一定取捨,因為如果把真實故事直接翻拍成長片,戲劇效果可能沒那麼強,而為了戲劇效果,也不能消費到真實人物,因此在拍攝電影時,許承傑做了非常多的考量。
許承傑: 人生體悟
他稱媽媽的另一半「伯父」,稱爸爸的另一半「阿姨」,雙邊家庭都對他十分關愛,但他仍得學習與無血緣的親密家人互動,在「家庭」與「非家庭」之間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 大概很少人像許承傑一樣,34歲的年紀,就與多位成熟老辣的電影前輩合作:除了81歲的「國民阿嬤」陳淑芳,還有中生代演員徐若瑄、謝盈萱,監製與剪接指導甚至邀到了曾拿下國家文藝獎和金馬特別貢獻獎的資深剪接──70歲的廖慶松。 如果不是超過180公分的身高,許承傑在人群裡很少會是醒目的對象,梳著規矩的頭髮,露出飽滿的額頭、端正的眉毛、拘謹的笑容,深色牛仔褲搭著一件卡其色外套。 《孤味》中有一幕,在秀英阿嬤(陳淑芳飾)的壽宴上,賓客多喝紅酒,唯獨秀英以一杯威士忌向眾人敬酒。 導演說,那一杯威士忌不僅展現一家之主的霸氣風範,也有那麼一點把心事深藏的意味。 許承傑出生後的頭三年是由外婆帶大,祖孫兩人非常親,而13歲回台南奔喪停留的兩星期,讓他又有機會與外婆朝夕相處。
許承傑: 演員
過去在學校拍片,一旦超過工時,演員工會的人就會來要求加倍當天的工資,也因此踏入職場拍片後,許承傑非常要求預算與工時的控管。 讀本的同時,他也找來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的老師指導台南腔的閩南語發音,「我跟所有演員說一定要來練,大家一起共同學一個語言,情感建立會很快,」他強調。 那一、兩個小時的談話對許承傑是衝擊,也像是個拒絕,正當他收起監製意向書走下樓後,沒想到廖桑卻在門口開口:「好啦,意向書拿出來!」對於劇本的欣賞,讓向來只監製自家學生電影的廖桑,終於破例出任《孤味》的電影監製。 在製片的鼓勵下,許承傑先是將《孤味》的短片寄給廖桑,並帶著監製意願書到中影,希望邀請他做《孤味》的監製。 金馬創投會議並非一無所獲,那是許承傑第一次開始認識台灣電影圈的前輩,也因緣際會認識了資深前輩廖慶松「廖桑」。 各界湧入的激勵把許承傑推入另一個軌道,原本沒打算再重拍一次故事的他,悄悄地開始了長片電影的前置作業。
許承傑: 劇情
《孤味》的空前成功,僅是許承傑電影之路的一篇章節;一部好電影正如一杯蘇格登威士忌,時間會證明,它們確實觸動人心。 誠如每一口「蘇格登1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都能品飲出釀酒師分毫不差的精湛工藝,體驗威士忌帶來的精彩底蘊。 當外公離世的消息傳到他家,許承傑的母親人在國外處理重要事情;父親問他可否代表全家去台南奔喪,「那時剛好才放寒假,好啊,那就去吧」。 有趣的是,電影雖然可以讓觀眾找到共鳴,但共鳴出來的結果卻因人而異,因此在電影上映期間,許承傑也很樂於聽觀眾的各式評論。 片名「孤味」,在臺語的解釋為「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的「獨沽一味」,如童女主角炸了一輩子的蝦捲,以及孤獨地拉拔女兒們長大的生活。 2002年5月,許效舜與家族成員離開三立電視、跳槽MUCH TV,投入MUCH TV午間時段節目《台灣樂麗屋》;然而同年10月《台灣樂麗屋》停播,「石頭家族」往後因此缺乏固定舞台。